|
|||
![]() |
|||
近年来,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贸学院)紧抓数字经济与跨境经济融合发展机遇,依托云南沿边开放优势与政策红利,建设“跨境数字经济”新兴学科,探索形成“科研筑基、生态赋能、育人提质”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2022年,“跨境数字经济”入选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并构建起“1个省哲社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N个产学研平台”的支撑矩阵,走出契合边疆高校特色的学科人才培养之路。 锚定“跨境+数字”双核定位 构筑学科特色竞争力 学院紧扣云南“沿边开放”和“数字云南”建设需求,以“跨境数字金融”“跨境数字贸易”“跨境数字财务”为学科方向,推动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理论本土化扎根、实践前沿化突破”的发展格局。 理论研究本土化。学院立足云南面向“两亚”经济合作实际,围绕跨境经济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在跨境数字金融领域,出版专著探究人民币在“两亚”的使用场景和流通路径;发布《中老铁路发展报告(2023)》,构建“中老铁路发展指数”,动态监测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实践探索前沿化。学院坚持“科研跟着需求走、成果围着应用转”,将研究延伸至跨境经济一线。开展《边民互市进口加工成本测算》课题研究,为合作区“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提出“跨境电商+边民互市+加工制造”沿边产业链建设新模式,研究成果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生态圈 破解新兴学科建设瓶颈 针对新兴学科建设中的师资单一和产教脱节等问题,学院以“平台为纽带、项目为抓手”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生态体系。 坚持校地联动。校政企共建“自贸学院”,形成“政府出题、高校解题、成果落地”的科研新模式。2年来,学院承接横向课题50余项,20余份建议获得相关部门肯定。 坚持校企共生。学院秉持“以产定学、以学促产”,与区域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携手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建教学基地、开设微专业,联合研发技术成果。 坚持学科交叉。学院整合校内资源,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经济分析+技术支撑+语言服务”能力体系。将信息工程学院算力算法与外国语学院小语种相结合,构建特色数据库和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复合应用型能力。 创新“双语+双能”育人模式 锻造复合型人才链 学院针对云南“跨境+数字”人才需求,从师资、课程、实践三方面重构培养体系,打造“双语+双能”特色育人模式。 推动师资“双师化”。学院通过“校内教师外出实践+校外专家进校指导”模式,提升学科师资能力。推行教师赴企业挂职制度,超50%的教师完成实践锻炼;开设专题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推动课程场景化。学院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将课程与跨境经济实践融合。开设“东南亚语言+数字经济”方向课,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跨境电商实战场景。 实现国际化协作。学院依托地缘优势加强国际合作,与老挝国立大学共建交流中心,互派师生学习交流;组织师生参与“澜湄跨境数字创新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彰显边疆高校使命 学院始终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在服务“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助力沿边开放等方面主动作为。 服务“数字丝路”建设。学院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战略资源安全领域,提出矿产贸易保障方案;在跨境通道建设领域,研究中老铁路数字经济带建设,推动其从“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型,提升口岸效率。 助力云南沿边跨境开放。学院参与制定《云南省行业级大数据中心建设规范》,开展数字贸易规则对接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为沿边地区跨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未来,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贸学院)将继续锚定“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定位,聚焦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等前沿领域,强化协同效应,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科成果,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与云南沿边开放。 (张必清 樊传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