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委党校

挖掘红色资源 筑牢信仰之基

杨彦辉 马 帅
版面信息

  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激发干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精神财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委党校着力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以制度化安排和特色教学助力锻造干部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把“进藏路”走成“育人路”

  昌都市委党校围绕“红色资源如何真正触及灵魂”这一命题,从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理念上,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育人功能,利用真实的历史情境、崇高的精神谱系和初心的力量,激发学员的情感共鸣,使红色资源真正转化为信仰之源。在方法上,创新运用体验式教学,将现场体验与理论学习有机耦合。依据体验学习原理,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反思—提升—实践”的循环,帮助学员在沉浸式体验中升华情感,通过交流研讨和理论引导增强认识,最终以岗位行动检验并强化理想信念。
  同时,昌都市委党校构建起“知—情—志—行”相贯通的培养目标,从政治认同(知)、价值认同(情)、意志品质(志)、岗位担当(行)4个层次递进培养,并辅以制度化考核和回访巩固培训效果。
  昌都市委党校立足本地红色资源开发课程,着力把“进藏征程”变成“行走课堂”,设计出“一条主线、三个场景、六个行动”的沉浸式教学脚本。教学以“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为叙事主线,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逻辑贯穿全程。学员沿着先辈足迹重走险峻路段、瞻仰革命遗址、聆听口述历史,在实地感悟“老西藏精神”的同时,围绕自身岗位实际梳理“问题清单”。通过现场教学中的集体研讨、“微党课”共创等环节,学员将现场感动逐步升华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行动理念,真正让红色教育既入脑入心、又见行见效。

把“强体验”拧成“硬成效”

  为确保教学探索取得长效,昌都市委党校建立了“1248”闭环教学运行机制,将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以“知—情—志—行”贯通为总目标,突出精神谱系和岗位难题两条教学主线,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闭环管理,其中课前通过问题牵引和理论微课打牢基础,课中通过沉浸体验和难题攻关激发共鸣,课后通过行动清单、同伴互评和回访复盘强化成果转化,真正实现教学闭环。开发配套问题清单、情景任务卡、行动承诺清单等8项教学工具,以制度化手段巩固教育教学,保障红色资源教育的长效开展。
  在现场教学中,昌都市委党校保证一人一题、任务上路,把“看”升级成“干”。按照“目标—瓶颈—指标”三句式明确个人学习课题;随行走课堂沿十八军进藏线路推进学习,在每个红色现场教学点严格完成“3个规定动作”:围绕史实做3分钟“微证据”陈述、开展情境角色模拟、把启示沉淀成《方法要点卡》。课程结束时,每名学员完成“问题卡+方法卡”各1张,且至少明确1个可量化岗位指标(如办理周期、群众满意度、达成率等),实现100%覆盖与可追踪落地,把现场体验当场转化为可执行的问题清单与方法清单。
  昌都市委党校推动教学方法向工具化、项目化转化,把体验变成方案。鼓励讲解员将现场体悟提炼为“长程目标分段推进法”“艰苦情境意志管理五步法”“群众工作四问法”。组织学员分小组参加“红色微项目赛”,把个人感悟转化为7天行动方案,明确责任人、里程碑并现场路演、小组当场互评。课后每人持有1份修改后的最终方案,确保“感动—方法—项目”一体化转化。
昌都市委党校实现证据链跟踪、导师护航,让结果站得住。建立“红色学分+行为佐证”双台账,行为证据分为“办结件、过程件、效能件”3类;为每名学员配备“校内党史导师”,实施“每周微辅导、每月共评审”,并以“前—中—后三段四评”闭环培养与公开亮晒固化成果。结业后1个月及3个月作两次回访,以制度证据确保“强体验”兑现为“硬成效”。

由“一次感动”转向“长期坚定”

  昌都市委党校以红色资源为载体,让教学实现了由“一次感动”向“长期坚定”的转变,学员在受到精神洗礼的同时掌握了将信仰付诸实践的方法,回到岗位后能够将所学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以“微理论+行走课堂”为主轴,向“线上微课+主题党日共建”延伸。硬化“3个作业”,即完成1次微党课输出、1篇口述史访谈纪要、1份岗位应用报告,最终形成个人学习心得、纪要、报告。全部作业在培训期内完成并提交考核,考核以质量为导向,努力把阶段性学习转为常态化育人场景。通过闭环培养,干部的“精神之钙”得到持续补充,在大是大非面前更加坚定立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于担当、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
  昌都市委党校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完善学员线上档案和反馈机制、持续挖掘昌都红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红色教育全面融入干部培训体系等举措,不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努力将强烈的现场体验转化为持久的行动力量,将感动沉淀为长期的坚定信念,持续筑牢干部的信仰之基,赓续红色血脉。
  (杨彦辉  马  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