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

贵州省丹寨县金钟第一小学:打造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创新模式

龚露
版面信息

  贵州省丹寨县金钟第一小学所在地素有“苗族文化活态博物馆”之称,拥有“苗族贾理”“苗族蜡染”等8项国家级、22项省级、41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学校聚焦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导向,立足本土优势,以口传类非遗“苗族贾理”为抓手,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创新教学内容—丰富课外活动—创设校园环境”四维路径,实现国家课程内容的在地化转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传承,相关实践得到凯里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苗族贾理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20XMZ094)课题组的理论支持,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创新模式。

依托口传非遗文本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书面传统(Written Tradition)共同构成文化传承的关键路径。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标志着口头传统的保护传承迈入新阶段。“贾理”是包含苗族哲学、史学、文学、民俗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地方性知识的口头传统,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将“贾理”引入语文教学中,并以王凤刚收集整理的《苗族贾理》为蓝本,结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编撰了《苗族贾理选编教材》,大大拓展了学校已有教学资源。其中,苗族历法“嘎进”结合传统生肖历法,是我国传统生肖文化在民族地区活态传承的生动案例。学校在二年级语文学习生肖、三年级数学讲授历法“年、月、日”时都借用“贾理”中对应的知识。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和中华传统生肖文化的由来,更以地方文化为依托增强了课堂的亲切感,推动了课程的在地化实施。

创新教学内容 深化主题理解

  “贾理”内涵广博,有众多神话或寓言故事,学校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同课异构、和课文进行对比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学校在四年级上册讲授《盘古开天地》时引入“贾理”的《开天辟地》进行比较,以乡土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激烈讨论。这种对比教学促使学生关注不同文化中对宇宙起源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神话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同构思维模式,深化学生对“开天辟地”这一文化主题的理解与认知。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有文化温度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碰撞中提出问题,推动学生实现从接受知识到建构意义的转变,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开展多样化非遗课外活动 增强文化认同

  学校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贾理”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课外围绕“贾理”开展朗诵比赛、绘制主题黑板报、手抄报系列活动,以及根据贾理叙述的故事创编简单剧本、绘画等等,将“贾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和参与载体。丰富的非遗课外活动延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主动传承意识。通过全校3年的“贾理进校园”活动实施,学生语文及格率最高提高了15.69%。“贾理”是历史上中原与西南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孕育出来的共有文化内容,在以此为基础的真实乡土文化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语言能力得以提升、文化认同不断强化。

推进校园环境建设 彰显育人特色

  学校积极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实现非遗可视化、可感知。通过挖掘“贾理”中蕴含伦理道德、人生哲理的经典句子,精选出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句段,制作展板、设计走廊文化墙、张贴楼道标语等,将富有民族特色与教育意义的语句融入日常环境,实现环境育人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学校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使非遗真正成为校园精神的一部分,构建了富有民族底色与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生态。

  学校探索出的“四维”路径形成了层层递进的育人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本土化、适宜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作者:龚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