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9日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深耕“三深三融”育人体系 培育新时代工科人才

赵丽娅 陈红兵 彭宇
版面信息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核心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产学研融合为路径,深度对接美丽中国建设需求和区域绿色发展。学院创新构建“三深三融”育人体系,以系统化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学院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创新构建“深挖、深融、深耕”的“三深”育人体系,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让知识传递与价值塑造协同并进,真正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细处、做到实处。

  深挖育人资源。学院以“长江大保护”为主线,建立“学科发展史+企事业先锋+生态环境典型案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资源库,挖掘环境工程专业蕴含的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生态环境伦理。根据环境领域产业发展、工程成就和科学家精神等精选100多个课程思政案例,构建专业思政资源库,已开设通识教育课程8门、在线开放课程30余门,开发教材30余部。《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华山村美丽乡村规划案例库》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环境生态学”课程成功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精心挑选案例,从东湖生态修复到长江大保护的生态奇迹,让学生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团队着力开展思政、科研、实践三方面教学资源建设,围绕“蓝天保卫战”与“双碳”目标,系统构建富有实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深融教学过程。学院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实施“一课双纲”(教学大纲+思政大纲)、“一课双师”(专业教师+行业导师)的教学模式,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制”等教学模式,设置工程伦理模块教学,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模拟”“水环境处理实训”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思政育人基地,聘请企业导师、优秀校友讲授“环保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专题课程,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指导学生深度参与综合导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选题80%源于导师的科研项目,为实际生态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除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外,学院将企业实践作为“社会大熔炉”,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深化专业认知、锤炼实践能力、厚植生态情怀,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育人目标。

  深耕育人成效。学院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工程伦理观等纳入专业课程考核指标。引入“思政素养成长积分”,将学生的志愿服务、创新实践、职业操守等纳入综合评价。同时构建“校企双评”质量反馈机制,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自2020年以来,超60%的学生承担或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超80%的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各类竞赛和比赛等。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8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2020年,“泱泱江湖”团队获全国级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沙湖环保志愿队获国家级奖项3项、2016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2019全国品质公益奖等。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就业率稳定维持在90%以上。毕业生赴环保、国土等领域就业率超80%,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5%以上。

  “三深三融”育人体系通过“资源整合—过程把控—成效体现”的闭环设计,实现了专业思政教育从“表面覆盖”到“深度浸润”的跃升,形成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学院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三深三融”体系为牵引,持续输出既掌握先进生态环境技术、又胸怀“国之大者”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赵丽娅 陈红兵 彭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