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培根铸魂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王雨涵
版面信息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阵地,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创新,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贡献人才力量。

推进学科特色建设 发挥人才培养专业优势

  学院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培育具备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推进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学院聚焦学科特色,依托学术平台和研究基地推动学科交流互鉴,为辽沈地区振兴发展贡献智库力量。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等专业建设点,充分发挥学校工科优势,打造交叉学科特色品牌,不断推进“新文科”建设。

  打造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本硕博一体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举办、承办“理论中国·沈阳论坛”等活动;构建国际学术交流渠道,推出“知行海外”国际交流学习项目,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建好建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邀请权威专家讲学,举行集体备课会、经验交流会、教学观摩会等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等各级研究基地,组织教师培训进修,鼓励教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多位教师在各级各类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获奖。

深化课程改革创新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学院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

  打造思政“金课”品牌。学院依托东北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创建“问题开启、目标导向、经典品读、学理优先、实践育人”的特色教学模式,“经典品读”东大品牌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年度十大关键词,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获批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制度自信教育”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学院深入推进爱国荣校主题“大思政课”建设,聘任两院院士、劳动模范、专家学者为思政课特聘教授,与鞍钢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联动合作,增进协同育人合力。

  深化数字赋能课堂教学。学院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利用沉浸式教学体验中心和数字化教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依托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辽宁省高校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等深化网络育人,实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虚拟现实相融通,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创新思政育人模式 提升铸魂育人工程质量

  学院积极探索育人模式创新,全链条抓实育人环节,切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协同育人实践。学院推动社会实践和创新竞赛专业实践融合创新,巩固实践育人成效,赴内蒙古赤峰市社会实践团队获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优秀团队。组建青年学生宣讲团走进社区、博物馆、纪念馆进行理论宣讲,打造立体式宣传矩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学院系统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东北大学校史校情中的红色基因,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四史”教育,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讲解等方式,建立以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网络平台为主体的教育阵地,推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创新劳动教育路径。学院组织开展“爱劳美校”系列活动,推进劳模进课堂、研究成果进课堂、劳模视频进课堂,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讲劳模”“劳模讲”的教师队伍。邀请校内外专家、劳动模范进校作主题讲座,讲好“五四煤”精神、“可可托海的东大人”等“东大故事”,开设“劳模精神大讲堂”,入选全国总工会“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优秀案例。

  (作者:王雨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