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二十幼儿园(以下简称“幼儿园”)以“传承鲁艺星火 润养红色童心”为办园理念,注重科学规范的保教活动、内涵丰富的鲁艺课程、知行合一的礼仪课程、亲身体验的安全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致力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 理念溯源:重构鲁艺精神的当代教育价值 提炼三重育人维度。鲁迅艺术文学院作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其精神基因中蕴含着家国叙事的价值高度、艺术审美的精神深度与实践创新的行动力度。幼儿园通过解构鲁艺文化内核,提炼出适应幼儿认知的育人框架:以鲁艺时期“文艺为人民”的创作理念,培育幼儿对红色文化的朴素认同,进行家国情怀启蒙教育;将木刻版画、延安秧歌等艺术形式转化为儿童审美语言,进行艺术审美重构,培育幼儿基本的审美素养;通过模拟鲁艺工作场景,再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动智慧,传承鲁艺在劳动中体验美、创造美的实践精神。 体系化表达办园理念。幼儿园以“传承鲁艺星火,润养红色童心”为核心,构建“目标—路径—载体”三维体系:以“打造有温度的成长乐园,让红色文化浸润生活细节”为办园目标;以“艺润童心”特色课程,实现“根植于心,向阳生长”为实施路径;以快乐成长的园训、求真务实的教风、守正创新的园风为文化载体,协同作用,形成“相生共长”的教育生态。 课程创生:探索螺旋式课程理论的在地化实践 开发《爱在鲁艺》《你好,农民画》等园本读本。幼儿园基于“螺旋式课程”理论,组建编写团队,历时2年完成3次迭代升级,形成“感知—理解—创造”的认知闭环:在具象符号感知层选取鲁艺旧址建筑、革命生活器物等138个文化符号,建立幼儿与历史的物质联结;在经典诠释理解层将《白毛女》改编为皮影戏、《黄河大合唱》简化为陶笛童谣实现艺术语言转化;在情境创造应用层设计“鲁艺小工匠”“红色剧场”等12个游戏模块,让幼儿在版画拓印、场景搭建中实现文化认知。 五大领域深度渗透。幼儿园积极在健康领域开发“鲁艺体能密码”课程,将“南泥湾开荒”转化为负重接力赛,将“延安保卫战”设计为定向越野游戏,在动作发展中培养坚韧品格;在语言领域创建“鲁艺故事魔方”资源库,收录72个本土红色故事,通过“故事骰子”游戏激发幼儿叙事创造力;在社会领域实施“红色代际对话”,邀请老红军与幼儿共植“传承林”、社区党员指导“节约粮票”角色游戏,深化幼儿价值认同;在科学领域设计“鲁艺智慧实验室”,还原战时通讯设备、造纸工艺等,引导幼儿感悟科技创新精神;在艺术领域创新“多模态表达工作坊”,通过“音乐地图”“黏土微缩场景”等载体实现审美经验具象转化,开展延安精神启蒙教育。 协同机制:构建家园社一体化的育人生态 家庭参与深度转型。幼儿园打破传统家园合作边界,构建了“三维联动”机制:开发“鲁艺家庭任务卡”,要求亲子合作完成“红色家谱”绘制等任务,实现文化共学;成立“鲁艺亲子艺术团”,排演《兄妹开荒》家庭剧等,实现艺术共创;通过“红色家风工作坊”,引导家长撰写《鲁艺精神家教手册》等,使红色教育从园所延伸至家庭生活细节,实现价值共生。 社区资源活化利用。幼儿园与鲁艺旧址共建“移动课堂”,开展“文物小卫士”“我是小讲解员”等实践活动,拓展育人空间;联合社区开展“鲁艺记忆采集行动”,录制10余位老战士口述史料,激活鲁艺精神口述史的教育价值;组织幼儿在社区广场举办“红色童谣音乐会”,用陕北民谣改编《山丹丹开花》等作品,实现文化反哺与文化记忆的代际传递。 经过7年实践,幼儿园“传承鲁艺星火 润养红色童心”育人成效显著。幼儿红色故事讲述能力达标率从58%升至89%,94%的幼儿能准确指认鲁艺文化符号;在“儿童创造性思维评估”中,实验班幼儿的联想力、问题解决能力较对照班高出37个百分点;通过“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测评,幼儿的合作意识、抗挫折能力等指标提升42%。 (作者:焦忠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