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创新实施“2+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刘家思 刘召明 邵君立
版面信息

  多年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贯彻学校“外语+”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施“2+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强化“汉语+”特色,使传统的中文类专业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需要、贴近学生期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生为本 注重多元化发展

  学院“2+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从每个学生的成才愿景出发,以“目标引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确立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传统中文类本科专业精英化、经典化、学术化的培养模式。“2+X”,即大学本科4年中的后2年,在完成国标规定的专业学习内容之外,根据分类培养目标设置“X”教学目标模块,包括“X目标课程”和“X目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以实现成才目标。学院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目标和成才愿望,将培养目标分为素养培育、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学术研究4种类型,设置相应的“X”教学目标模块。素养培育型指注重大学教育经历和自身素质养成的普通型人才;专业技能型指期望成为有一技之长,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才;创新创业型指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期望成为具有开创事业能力的人才;学术研究型指准备继续考研升学,提高学历,从事研究的人才。这种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深化了“汉语+”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数智赋能 突出时代特色

  2016年2月,学院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讨论,确定发展目标,即主动适应社会要求,增强现代社会技能训练,努力培养既具传统中文底蕴,又有现代技能的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学院在2008年确定的“汉语+”战略和特色基础上,深化网络引领,增强“X”教学目标模块的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实现“互联网+”支持“汉语+”;逐步运用AI技术,构建“X目标课程”和“X目标实践教学活动”。

  在“X目标课程”中,学院开设“人工智能概论”“数字人文研究法”“微课制作”“数字媒体技能”等必修课程;开设“学科竞赛分类指导”“创新与科研能力训练”“影视写作评论”“数字媒体技能实践”“专业课程专题辅导”“职业沟通技巧”“应用写作”“AI赋能实践训练”等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技能训练,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在“X目标实践教学活动”设置中,学院创新“项目实践管理五环法”,构建特色实践矩阵,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等地方发展目标,设立系列项目组,形成思想教育、产教融合、素质拓展、社会服务四大板块,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满足社会对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协同融合 打造开放式课堂

  学院打破专业壁垒,打通第一、二、三课堂,推进专业融合,加强校际交流,强化社会协同;采取校内外融合的方式,打造开放式课堂,确保“2+X”分类培养方案中“目标课程”和“目标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打通学院和全校融合通道,跨专业跨学院组织师资团队,将一、二、三课堂协调融合,形成育人合力;对“人工智能概论”“数字人文研究法”“创新与科研能力训练”“数字媒体技能实践”等前沿性和实操性课程,定期邀请名校名师来校授课。

  学院打造“四维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建立“跨境线上汉语教学实践中心”“浙江省融媒体评论社”“新文科虚拟仿真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园”等10多个实践平台;国内外建立4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学院获批浙江省“十四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聘请行业导师40余名,定期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创新实施的“2+X”模式,育人成效显著。近5年来,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学生获国家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90余项;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和特等奖73项;考研上线率从30%上升到88%,上线后升学率达87%;发表论文、评论160篇,结集和出版《学部集》等成果8部,5项成果入选“学习强国”平台。

  (作者:刘家思 刘召明 邵君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