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三道融合”模式打造新型农商人才孵化器

杨亦民 彭小珈
版面信息

  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号召,依托教育生态理论,系统构建“农道、学道、商道”“三道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顶层设计、资源统筹、机制协同等方式,着力打造集思想引领、能力提升与价值实现于一体的新型农商人才孵化器,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型农商人才培养路径,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和智力支撑。

“农道”

强化协同育人机制 让扎根乡村意愿“兴”起来

  学院以“农道”为主轴,推动政府、院校、企业三方深度联动,协同共育新型农商人才。构建多层次价值引导体系,通过政策协调、人才支持、成果转化等形式,推动涉农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乡村产业和龙头企业深度嵌入教育体系,打破学校原有内部学科专业体系和组织架构壁垒,实现平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释放各自在人才、资源、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活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学院牵头制定新型农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设涉农思政课程、政策导读专题、乡村现场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从政治高度思考“三农”问题,激发其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内生动力。通过系列讲座、主题调研和地方实践项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战略,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性挑战与机遇。校地合作共建项目,引导学生走进村镇、参与治理,亲历乡村生态、经济与文化发展过程,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强化责任担当与价值追求,真正实现情感认同与专业成长的深度融合。

“学道”

构建贯通育才体系 让农商知识结构“联”起来

  学院以“学道”知识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打通“本硕博”纵向培养通道,打造“贯通式”人才成长路径。优化课程设计,以“乡村+”为探索方向,打破学科壁垒与协同困境,推动工商管理学科与涉农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跨学科教学模块,逐步破解农商知识结构脱节问题。

  学院依托多导师制、模块化课程群及“项目制+案例制”教学方法,在农业科技、农村治理、数字农业、组织管理、市场推广等方面系统构建复合课程体系;将课程嵌入地方产业实际需求,实现知识结构从“被动传授”向“主动建构”转变,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思考、在复杂场景中锻炼、在协作实践中成长,着力提升本科生的农商专业基础应用能力、硕士研究生的农商科技实践能力及博士研究生的农商技术攻关能力。

“商道”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让经营管理能力“实”起来

  学院以科研项目为枢纽,着力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商道”模式。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技术解决方案,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创新资源,将社会服务转化为要素整合平台,实现主体性和公共性有机融合,推动学院、科研机构、涉农企业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化解乡村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症结”难题。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品牌孵化项目、地方企业服务计划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乡村治理与农业经营环境中锻炼管理与运营能力。

  学院积极引入企业和行业导师,通过“双导师制”“农商项目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周期陪伴式辅导;特别是在市场分析、农业品牌塑造、电商推广、项目运营等领域,搭建“从学术到产业”的能力转化通道。学生通过项目策划、团队协作、成果路演等全过程深度参与企业生产链与服务链,全面提升其整合资源、独立思考与战略执行的综合能力。

“三道融合”

打造生态支持系统 让育人孵化体系“活”起来

  学院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主动对接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构建起集政策支持、学术研究、产业协同于一体的综合育人系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与地方政府、涉农龙头企业形成育人共同体,构建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培育生态。通过“院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平台协作机制,学生从入学、实践到毕业全过程参与真实应用场景,真正实现多方共建、多元驱动、成果共享。该模式增强了教育系统的开放性与生命力,形成“场景浸润—能力跃迁—价值反哺”的新型农商人才发展闭环,激活人力资本“乘数效应”。

  (作者:杨亦民 彭小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