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面向区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万里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逐步探索出一条“政、校、企、行”深度融合、共享资源、共育人才的路径;与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助力“数字经济”强省建设。 “四元协同”的产业学院共建机制 浙江万里学院牵头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工业互联网企业联合组建“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着力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的实体性教育平台;推动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的“四元协同”模式,打造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培、责任共担和成果共创的育人和创新共同体。学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共建产业学院理事会、管理委员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积极打造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领域产业工程师培养、大学生技术创新创业和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地。 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学院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打造“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竞赛与创业”交叉融合的多层次、全方位协同实践平台。依托学院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由20多个财政资助建设实验室构成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依托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平台,学院与宝略科技、浙江高格软件等多家企业合作建设紧密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学科竞赛、工程项目、科研项目为驱动的递进式、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按照“产业为逻辑、应用为核心、合作为共赢”理念,共建共享科创平台,引领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合作攻关和成果转化。 “双轮驱动 四链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工程专业认证与产科教融合“双轮驱动”与产业链、学科(专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产教融合关注点和专业认证关注点”为双引擎,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条件、培养成效等关键环节,以专业认证最关注的目标达成度、方案匹配度、过程有效度、条件保障度和质量满意度5个“度”为主力引擎,将产教融合最关注的人才需求与愿景、主要技术与技能、生产过程与规范、工作环境与平台、用人效果与评价5个元素作为推动引擎,构建专业认证和产教融合“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按照“通识课程统筹、学科基础融合、专业基础融通、专业课程整合”思路,优化构建产教双向融通的课程体系。聚焦工程应用,结合行业技术标准、工程专业论证标准、产业工程师教育培养标准、信息产业工作岗位标准要求,在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素质拓展等环节加入“产业+”的企业模块或元素,提升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三融四进”的数智工场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构建学科交叉、校地企—产科教协同的“三融四进”数字智能工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融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实习相融合、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相融合,设计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工程应用和创新创业层层递进式的“三融合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企业真实项目,实施“主讲老师+项目导师”校企“双师协同”的产教融合课程教学。学校主讲老师负责基础应用案例与课程内容,企业项目导师负责行业应用案例的项目情境应用需求分析、关键技术模块技术介绍、项目实施指导等。 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地方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院联合多家知名企业共建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工业App开发、遥感智能解释、智慧医疗软件开发等10余个特色班,在真实产业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有效增强人才培养体系与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产业问题的能力。物联网工程入选国家一流专业,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产业学院‘四元协同、双向融通、交叉复合’的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团队优势,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工业大数据多模态融合、工业机器视觉、智能决策与服务、网络安全等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及技术成果示范应用。近年来,学院承担宁波市智能制造领域10余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经费达1亿元;获6项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学院承建的宁波万里东软数字工场基地获“教育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获批浙江省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程中心”入选省市工程研究中心,“工业互联网产教联盟”入选浙江省“五个一批”项目。 学院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共享实践资源、共研技术项目,将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特色之路。 (作者:王仁芳 张延红 邱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