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破局、重构与共生 十二年校企协同实践育人

丁丹 姜飞 田孟萍
版面信息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直面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问题,依托学科优势与行业特色,将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有机融合,在拓展实践育人阵地上下功夫;历经近12年探索,累计组织92支实践队伍、2349名学生深入38家企业开展实习实践,创新构建“八环四层三融四促”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国家能源体系现代化输送了千余名“懂理论、会操作、能创新”的复合型电气人才。

破局:以实践为刃 解传统工科育人之困

  直面“重理论”与“轻实践”的双重困境。2014年,学院调研发现,68%的毕业生入职后至少需1年以上适应期,基层电力企业存在“毕业生不懂现场,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断层”难题;传统工科育人模式受高校扩招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人才培养普遍面临“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扎根基层意识淡薄”的挑战。直面困境,学院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突破口,将专业课堂延伸至基层电力公司的变电站、光伏扶贫电站、电网抢修一线,开启了一场从“学校”到“企业”的实践育人革命。

  破解“课堂围墙”与“行业鸿沟”的双重矛盾。学院摒弃“纸上谈兵”的教学惯性,累计组织千余名学生深入电力企业基层。2024年,实践队完成红外测温共3148次、数据核对1.8万条,排查电网隐患417处。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学生团队参与光伏扶贫项目的现场试点与推广,惠及5000余户农牧民;在梅山乡村,学生团队宣讲“双碳”政策,实施“光伏+养殖”方案,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这种“真场景、真问题、真任务”的实践模式,让学生直面行业痛点,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

重构:校企双向赋能 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

  学院通过教育供给侧的动态适配改革,重构传统校企合作的“单向度”知识传递范式,打造了“双主体驱动—全链条覆盖—多维度融合”的产教融合生态圈。这一模式,是学院12年实践育人探索的重要成果。

  校企合作全链条覆盖:构建“三导师+八环四层三融四促”的教育链。学院与中国广核集团、各省市电力公司等27家企业签订战略协议,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与校内辅导员、专业教师组成联合指导团队,首创“八环四层三融四促”实践育人机制:校企协同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实习动员—岗前培训—岗位实践—每日交流—社会实践—过程考核—总结评价—反馈优化”8个环节的校企联合实践方法;通过“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探索”4个层次夯实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和思政教育”3个人才培养要素,丰富实习实践内涵;促进电气类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提质改革、师资队伍工程化培养、学生创新团队建设”4个方面的改善和优化。近12年来,企业导师进校授课超500学时,校内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累计超1.5万小时。这种“师资共育”模式,培育了1个国家级教师团队、1名国家级优秀实践指导教师、8名省级优秀实践指导教师。

  产学研用多维度融合: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生态闭环。学院在全国东(山东)、西(西藏)、南(深圳)、北(天津)布局38个实践基地,覆盖变电站巡检、光伏扶贫、智能电网运维等领域。在湖南新化县,学院与当地合作的“户用光伏分布式发展”项目,被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近12年来,学院横向课题合同经费年均增长30%,均源于企业需求,百余项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电力生产一线。“企业出题、高校解题、一线验题”的闭环,让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咬合。

共生:从“人才工厂”到“行业引擎”的价值裂变

  人才培养:从“技能工匠”到“行业脊梁”。12年来,学院累计吸引2000余名本科生参与企业实践,每年暑假数百名学生自愿加入学院党委组织的实践团队,奔赴各基层电力企业开展20天以上的“岗位历练”。12年来,从每一个基地的联系到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组织,再到每一支队伍实践总结汇报会的召开,学院党委带领教师与企业双向奔赴,陪伴学生走遍了大江南北,留下了185万字的全过程实践网络记录。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荣获“互联网+”竞赛金奖、“挑战杯”特等奖和节能减排特等奖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115项;涌现出“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标杆集体和个人。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70%入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头部企业,行业匹配度达95%。学生入职后成长快,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技术能手等一批基层卓越工程师典型代表。

  行业辐射:从“湖南经验”到“全国样本”。学院通过实践育人项目的推动,与全国电力企业建立了深度联动共生关系,实践成果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500余次,阅读量超300万次;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全文收录了学院经验。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讨会、全国电力人才就业论坛和“中国电力教育大学院(校)长联席会”上,“长理模式”被列为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吸引50余所高校考察学习。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用12年的时间,以“破局”之勇打破教育边界,以“重构”之智重塑育人生态,以“共生”之道链接产业未来。这场从“学校”到“企业”的实践革命,不仅重塑了工科人才的培养逻辑,更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时代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以“破局之勇、重构之智、共生之道”,书写教育与产业协同育人共谋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丁丹 姜飞 田孟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