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我在现场】读简用上了智能

本报记者 王冰雅 尚杰
版面信息

  【我在现场】 

  “这个字,像‘都’”“我觉得像‘者’”……

  记者走进甘肃省简牍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工程研究中心,几名西北师范大学学生正盯着一张简牍残片争论不休。

  “别急!咱问问DeepJiandu!”研究生刘怡然点了点鼠标,上传图片。瞬间,电脑屏幕右侧弹出几个识别建议:都(97.3%)、者(2.1%)、邑(0.6%),还附带原图对比和来源图样。

  “哇——太聪明了!”同学们惊叹,不少简牍字符模糊、字迹缺损,有时为辨明一个字,要耗费数天时间查阅资料。

  中心负责人张强指着屏幕对学生说:“DeepJiandu是教AI读简的数据集。它给模型‘喂入’7416张高质量图像,标注了近10万个简牍字符,再经过上万次训练后,逐步学会了自动识别残损、模糊的古文字甚至异体字……”

  一旁,研究简牍的资深教授田澍感叹:“有了这个AI助手,做学问如虎添翼!”

  (本报记者 王冰雅 尚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