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吕梁学院:构建“教研创赛”互融体系 培育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李辉 温广明 杨云
版面信息

  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新”建设背景下,吕梁学院立足地方高校定位,依托吕梁精神与晋绥文化丰富的大思政元素,全力构建“教、研、创、赛”互融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根基,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深挖内涵任务 奠定人才培养理论基石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中心”核心理念融入育人体系构建过程。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力求让学科竞赛、科研课题、创新创业训练与常规专业教学改革深度融合,面向全体学生打造新型培养体系。

  学校对标“四新”建设目标、专业认证标准和审核评估指标,以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深入分析确定此类人才应具备的关键技能及素质。深入探究“四新”背景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内涵、特点等,清晰界定学校在“四新”背景下的学科建设任务,为后续实践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学校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提出“三个文化”育人理念并展开实践,将“弘扬吕梁精神、传承晋绥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在学习、科研、创新和竞赛过程中提供精神动力。

优化课程体系 推动“教研创赛”良性互动

  为实现“教、研、创、赛”的互融协同,学校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地域特色、学科发展优势和师资队伍条件,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实验实践条件平台搭建和教师队伍引育等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具综合性和针对性的学习环境。

  学校依据“基础+应用+创新”三级能力培养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3个层次,构建“四新”项目式、进阶式、模块化专业课程群。

  学校引入学科竞赛和科研课题中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思维,形成以任务驱动为方法、教师讲授为引导、学生自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多维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融合过程考核、项目考核、期末考核,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质量。

落实发展模式 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以自身优势为依托,学校落实“教学改革—科研课题—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学校面向全校各专业课程开放学科竞赛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加大经费投入,采购专业课程实践所需设备和耗材,打造吕梁学院机器人科普教育基地、“5G+智慧矿山现代科技产业学院”等创新实践平台,在数字化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中西部高校前列。将学科竞赛、科研课题中的学习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专业课程改革。

  在创新创业训练方面,学校将科研、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凝练出60余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综合性实践项目。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学生开展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本科生课程免修免考管理制度,设计第二课堂成绩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高水平学科竞赛、应用型学术成果及职业资格认证实现能力进阶,为学科竞赛和科研课题输送人才。

  在学科竞赛和科研课题方面,学校构建“校—省—国”三级递进式竞赛体系,打造“晋绥杯”大学生创新大赛、“蔚蓝”智能机器人系列竞赛等校内竞赛品牌,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学生占在校总人数的60%。结合行业产业需求,挖掘科学问题,形成“红色文旅、智慧矿山、生态治理”等特色科研方向。

  吕梁学院构建的“教、研、创、赛”互融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效显著。近2年,学校获批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51门;教师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4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36项;学生立项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省级项目98项;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58项、省级奖励533项。

  未来,学校将继续弘扬吕梁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李辉 温广明 杨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