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

重庆市轻工业学校:创新打造工业设计全产业链教学工厂

梁亮亮 赵勇 吕正伟
版面信息

    近年来,重庆市轻工业学校以贯穿“创意—设计—试制—生产—销售”的工业设计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出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学校通过校企协同打造工业设计全产业链教学工厂,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培育出大批复合型技能人才,成为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校企协同 构建全链条育人生态

    政行企校联动,打造“产教融合标志”。走进重庆市轻工业学校,现代化的实训车间与教学空间紧密衔接,产品研发、设计实验、试制生产等全流程场景一应俱全。这座“工业设计全产业链教学工厂”,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共建,涵盖产品研发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试制车间、生产车间及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形成“创—设—试—产—销”五位一体的实体化育人平台。自2012年起,学校引入新加坡宝利根精密模塑等企业,累计投入4600万元升级实训资源,吸引企业注资1000万元、政府专项支持500万元,实现教学场景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服务国家战略,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战略,学校于2023年牵头成立全国(重庆)工业设计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30余所院校、50家行业领军企业及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同年,建成工信部备案的工业设计中试车间,为成渝地区3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快速打样、技术验证等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超20%,助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从设计图纸到产品上市学生全程参与,真正实现“车间即教室、作业即生产、作品即商品”。

产教共振 “四链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实战育人:学生作业变企业订单。学校以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教学,近5年,学生获国家级、省市级技能竞赛奖项超百项,对口升学率95%,企业用人满意度达97%。2023级学生刘欣怡凭借“智博杯”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金奖作品,成为校企合作项目的“00后主力”。

    双师互聘:教师团队激活创新动能。学校通过“教学—研发—转化”三位一体机制,推动50余名教师成长为技术能手,孵化研发项目百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超2.8亿元。教师余雷带领团队斩获德国红点奖,其作品“荒野白茶包装”成功转化;教师赵勇被聘为企业科技副总,助力智能制造升级。

    服务产业:打造区域升级“智囊库”。学校教学工厂建成重庆市工业设计新产品试制公共服务中心,承接中小企业研发需求,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8项,承办全国行业技能大赛3届,为重庆文旅、智造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改革样本:职教破局的“重庆方案”。从“分段式实训”到“全链条实战”,从“单向输送”到“双向赋能”,学校探索出产教深度融合的职教改革路径。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四链融合”,培育更多支撑中国制造的高素质工匠。

全链赋能 产教成果辐射多元领域

    育人实践:师生主导项目落地。学校依托全产业链教学工厂,师生团队设计的轻轨“泡泡熊猫”主题站点日均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30%;近3年累计参与企业订单项目120项,成果转化率达85%,实现“作业即实战、作品即商品”。技术驱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学校与谭木匠共建“东方美学”研发中心,师生团队设计的木梳包装获“当代好设计”国际奖,带动品牌线上销售额增长45%;承接重庆飞特公司“观光车”整车研发项目,师生参与率达85%,申请专利20余项,成果转化创收500余万元。

    乡村振兴:职教力量精准助农。学校为重庆武隆“仙女红”茶叶品牌提供全链条设计支持,产品上线首月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助农人均增收1.2万元;研发的绿色低碳“可降解快餐盒”实现批量生产,推动快餐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校通过全产业链教学工厂实现“校中厂”向“厂中校”的质变,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并先后承担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产学研创’传承创新巴渝传统技艺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024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服务‘设计之都’建设:工业设计人才‘全链教学工厂’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等科研项目。未来3年,学校将深化产学研用机制,布局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计划培养高技能人才5000名,孵化项目200项,助力重庆“设计之都”建设,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职教新篇章。

    (作者:梁亮亮 赵勇 吕正伟)

返回